期刊>2024年 第2期>专题>笃行先行先试,遵崇理真效实——先进航空动力创新工作站建设思考

笃行先行先试,遵崇理真效实——先进航空动力创新工作站建设思考

Consideration of Advanced Jet Propulsion Innovation Center Construction

王奉明 袁善虎     2024年04月18日

收藏

航空发动机是国之重器,为激发行业创新活力,跳出“路径依赖”桎梏,以“竹杖芒鞋轻胜马”的姿态另辟蹊径发展,特设立先进航空动力创新工作站(工作站),在小范围内先行先试,通过机制创新带动技术创新。

 

2024-2-1-1.JPG


工作站建设实践:初引积极创新的“ 南风效应 ”


“南风效应”意为营造一种舒心的环境,使人自愿去从事某种活动,使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工作站联合国内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共同组建,依托中国航发研究院进行管理,致力于打造航空发动机国家级原创技术策源地和行业创新示范区。工作站立足引发我国航空发动机科技创新的“南风效应”,确立“开放、协同、创新、超越”的建站理念,从事“第一”“唯一”类研究,捕捉创新火花、点燃创新火焰,抚育原创种苗、培植参天大树。


精耕制度试验田,不断践行创新制度


工作站着力打破制度“坚冰”,加强顶层设计,建立了双线管理模式,站长负责行政管理,首席科学家由行业顶级专家担任,带领高水平专家进行技术引领与指导,帮助年轻人践行创新、实现创新;设置了人、财、物相对独立的运行模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运行管理制度体系;形成了丰富多元的项目遴选模式,设置站内自主和对外开放两类项目,简化立项流程,项目可通过专家研判军事需求、目标图像牵引、自我举荐、创新大赛、专业前沿研讨等多渠道产生;建立了理论与工程“经纬交织”的协同创新方式,以基础理论研究人员为“经”,工程人员为“纬”,组建了多个跨单位、跨学科、跨领域的联合创新团队;形成了“小大结合”的创新资金使用方式,上级机关提供专项经费重点支持;践行了国家激励政策落地,试点“放管服”、破“四唯”立“五元”、优秀专职科研人员高待遇、兼职人员基于出勤和考评结果发放绩效等。


问道技术活水源,赓续探索创新技术


在专家的引领、指导下,开展颠覆性、突破性技术研究。工作站将体系性创新和自由式创新相结合,通过有组织的模式开展体系性科研,牵引新概念、新原理、新技术发展,同时鼓励自由式创新,实现单点突破;发挥工作站平台集成的作用,促进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成果落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意产生方式,鼓励在日常工作中通过交流碰撞出创新,在创新中发现创新,在探究中孵化出创新;基于创新项目“常态负向功能”特性建立了容错机制,方案可行、资源受限的项目适时加大支持、继续攻关,潜力大、受制于短板的项目鼓励走通原理、填缺补漏,技术路线错误的项目及时终止,因科研态度不端正导致的不达标,项目要中止或更换负责人;打通了创新研究成果协助嫁接的绿色渠道,如波转子燃烧、电磁驱动燃烧、可修复支撑、流体振荡器主动控制等概念技术向其他渠道转化,荣获多个奖项;加强工作站项目与其他国家重大项目成果的交叉支撑,如利用自主开发的仿真软件进行工作站项目仿真分析与对比验证,利用中国航发研究院基础研究设施验证先进测量技术等。


厚沃人才黑土地,持续优化创新生态


工作站从“五湖四海”引人、聚人,从依托单位抽调精干人员专职工作,确保工作站整体平稳运行,还从高校等单位吸引人才入站兼职工作,实现“流动”灵活,营造“带着问题来、揣着答案走,满怀憧憬来、恋恋不舍走”的良好创新氛围。通过集体从事多学科/跨学科等问题研究,协同创新单位具有纵向合同地位,提高了参与创新兴趣度,吸引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和研究机构的优秀人才进站协同创新;培育了集智聚能的创新好生态,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每月组织线上交流、每季度组织面对面专业前沿研讨、每年举办论坛和挑战赛,激发好的创意;确立了人才培养与服务行业发展的举措,搭建理论工程交互的桥梁,拟开发“航空发动机理论与工程”开放课程,服务高校学生的培养和航空发动机工程人员理论素养提升,工作站还与多所高校互聘,联合开展研究生培养;打通了人才成长发展的绿色通道,帮助高校青年教师融入航空发动机大系统,推荐优秀青年专家参加国家级人才项目等评选,目前培养了多名国家级人才。

 

工作站建设启示:促进形成创新发展的“ 海潮效应 ”


“海潮效应”意为海潮随天体的引力而变化,引力大出现大潮,引力小出现小潮,引力弱则无潮。工作站的建设需始终坚持“出机制、出人才、出成果”的创建初心,通过格物创新之道、内化他山之石、力避前车之鉴,建立起完备的制度,提出原创概念,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培育一批优秀年轻人,不断提高引人、聚人的吸引力,形成创新发展的“海潮效应”。


有特色的架构设计是开展制度创新的重要基础


工作站担负着不脱离实际,以小规模、小成本试错探索研制的使命,与依托单位中国航发研究院是“子体”与“母体”的关系。工作站一方面在研究方向确定、研究成果评价、研究经费使用、绩效奖励设置、运行模式建立等方面具有自主权,是人、财、物相对独立的科研实体,另一方面又通过“脐带”与依托单位紧密相连,得到了依托单位在办公场所提供、兼职人员生活保障、制度架构设置等全方位服务。这种与依托单位充分相容而又独具特色的架构设计,既能继承依托单位的优秀管理方法,还能像“鳄鱼工厂”那样,在“普惠公司跑之前、先试着走两步、并摆脱繁琐的公司程序”,突破现有的制度约束,大胆进行制度创新。


有组织的科研模式是开展体系性创新的有效保障


除设置小部分自由探索项目外,工作站还开展了有组织的创新研究,以明确目标图像为纽带,通过技术和人才的流动,不断催生和孵化新技术,并打通理论、技术、集成等各个环节,实现体系性创新。工作站开展联合科研,在技术布局上,以清晰目标图像牵引新概念、新原理、新技术;在研究逻辑上,循序概念研究、技术探索、部件开发、集成验证;在团队组织上,以多学科/跨学科/超学科研究为目标,聚集行业最优秀的力量,组建交叉学科群和强有力的科技攻关团队。通过集中创新资源,加强学科协同创新,发挥高校理论、企业工程集成验证优势,以期实现原创性、系统性研究的突破。


有活力的创新生态是引人、聚人、育人的基本前提


工作站之所以能营造出“新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干有众扶”的创新生态,能够引人、聚人、育人,形成优秀年轻人“敢创新、想创新、能创新”行业知名的创新平台,除了工作站独特的工作模式具备一定吸引力外,离不开上级机关的大力支持。赋予工作站人才评选、技术指南推荐权,给予工作站优厚的薪酬激励,吸引了大批有志于创新的优秀人才参加创新,工作站也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了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了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了人才。


(王奉明,中国航空发动机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航空发动机总体论证工作)

登录注册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
往期期刊
关于我们

《航空动力》期刊由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主管、中国航空发动机研究院主办,《航空动力》编辑部出版。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 CN10-1570/V;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 ISSN 2096-5702;邮发代号为82-467;广告发布登记号为京顺工商广告登字20190001号 。


办刊宗旨

关注世界航空发动机前沿动态,反映国内外航空发动机管理与技术创新成果,传播航空发动机知识与文化,促进我国航空发动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栏目设置

《航空动力》设有专稿、综述、技术、管理、市场、维修、动态等主要栏目,每期还围绕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新理论和新方法策划相应的专题。


服务对象

《航空动力》面向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领域的决策、管理、科研、生产、使用、维护的专业人士,高校师生,以及关注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事业发展的热心人士。



文章要求

《航空动力》所刊登的文章密切跟踪世界航空动力、燃气轮机领域的最新科技动态,准确把握发展规律,权威预测发展趋势,及时展示创新成果,为科研和管理工作提供支撑。


投稿方式

以Word文件格式,发送至:

tg@aerospacepower.cn
请在邮件主题中注明:

《航空动力》投稿+作者姓名+联系电话


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顺兴路21号
邮编:101304
电话:010-56680887
网址:https://www.aerospacepower.cn

版权声明

本刊享有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并由互联网传播所刊载文章的权利,相关著作权使用费均包含在本刊一次性支付的稿酬中。作者向本刊投稿,即视为同意我刊上述声明。如有特殊要求,请在投稿时声明。未经本刊书面授权擅自使用上述版权作品之个人、机构或媒体,均属侵犯本刊合法权益,本刊保留依法追究的权利。

ICP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8031095号

《航空动力》编辑部 版权所有

读者登录
密码找回
  • 填写用户名

  • 验证身份

  • 设置新密码

  • 完成

  • 用户名:
    赵*封
  • 以验证手机:
    135*****888
  • 短信验证码:
  • 请输入新密码:
  • 再输入一遍:
已完成
读者注册
  • *用户名:
  • *密码:
  • *电子邮箱:
  • *手机号码:
  • *手机验证码:
  • 关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