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供稿 2019年02月18日
会议号召中国航发广大干部职工要坚定信心、扛起使命,鼓足干劲、扎实工作,加快实现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自主研发和制造生产,为把我国建设成为航空强国而不懈奋斗。
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发)2019年工作会于1月21—23日在京召开。会上传达学习了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上级机关、军方领导的批示指示精神。工信部、财政部、审计署、国资委、国防科工局等上级机关和军方有关单位领导到会指导,对中国航发2018年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对集团未来发展提出殷切希望和具体要求。中国航发党组书记、董事长曹建国在会上作了题为《坚定信心 担当作为 矢志不移把新时代航空发动机事业推向前进》的工作报告;集团总经理、党组副书记李方勇主持会议并作大会总结发言;集团外部董事马力强、孙晓峰,集团领导刘林宗、陈少洋、王之林、张民生、戴晖、李宏新出席会议;集团院士、高管、专职型号总师、总部各部门和直属单位领导及代表参加会议。
会议现场(摄影:李欣泽) |
2018年,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在上级机关和各军兵种的关心支持下,按照中央决策部署,中国航发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力推进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发和制造生产,各项工作取得较好成绩,圆满完成全年任务。据快报统计,中国航发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49.4亿元;利润总额26.5亿元,同比增长10%;实现经济增加值(EVA)3.9亿元,同比增加0.9亿元;成本费用占营业收入比率95.9%,同比改善0.5个百分点。
2018年,中国航发研制工作步伐加快,批产交付渐趋均衡,维修保障有效改善,全年科研生产业绩可圈可点。
基础研究持续加强。牵头组建“两机”专项基础研究技术管理办公室;积极推进民机科研、重点新材料、军品配套、国防基础科研等项目研究;完成若干项目的申报、立项、验收并获批项目经费。
自主创新强力推进。加大创新投入,全年投入自主创新专项资金2.5亿元;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有3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获得科工局正式批复,两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通过科工局和装发部定期评估,8个集团重点实验室完成挂牌,两个集团技术创新中心正式设立;推进共用关键技术攻关,在健康管理、隐身技术、推力矢量等技术领域,协同攻关成效初显;提升共性技术能力,三维仿真软件专项获得科工局批复,推进燃烧、焊接等7个仿真专项研究,制订了增材制造3年行动计划,推动高温合金燃油喷嘴增材制造等项目国际合作;强化技术基础研究,制订了材料标准工作方案,发布了集团标准体系框架和首批62项技术标准,设立了计量测试技术研究中心;充分发挥科技委作用,在预先研究及未来航空动力技术的创新引领、重点型号技术把关、共性关键技术攻关、重大项目技术评估等方面发挥了积极富有成效的作用。2018年,中国航发获得国防科学技术奖21项,评选集团科学技术奖73项,完成科技成果鉴定167项;申报发明专利1664项。集团现有授权发明专利4420项,近3年年均增长率达22%,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520项。
国际合作优化提升。推进重点项目合作,积极构建伙伴关系。与俄罗斯联合航空发动机集团联合竞标宽体客机发动机;与英国诺丁汉大学等国际名校新建3个联合技术中心;精心策划参加第十二届珠海航展、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重大活动,积极展现集团发展成果,持续提升开放合作水平。
外部协作配套持续增长。强化与长三角地区优质民企需求对接,补充研制加工能力;加快非核心业务向外转移,推进工序及零部件外协外包。全年外部采购合同额近83亿元,外部配套率达22.4%。网上商城注册供应商超过1万家,年度交易额达到147亿元,总采购额突破200亿元,有力保障了阳光采购。中国航发在国家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发布信息数量居军工集团前列。
军民结合产业思路清晰。明确民用燃机项目定位,批复“三轻”燃机立项,QD70B完成发电机组安装调试,QD185完成发电机组成套,QD280完成首台燃机研制与试车,R0110重型燃机启动改进研制并完成总体结构方案设计。重点民品开发取得新进展,突破了高品质石墨烯粉体绿色制备技术,实现了大尺寸石墨烯薄膜可控化制备。交付高精传动齿轮箱400余台(套)。
科技协同创新积极推进。与清华、中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化合作,协同开展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和前沿探索。与北航共建航空发动机研究院和国际学院,成立中英、中法、中俄联合教育研究中心,培养航空发动机领域高端人才。发布产学研合作项目指南,与国内20余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完成立项27个,资助经费3600余万元。积极推动国防重点实验室、军工重大试验设施设备开放共享。
改革改制取得成效。理顺了二级单位股权关系,对3家单位增资12.59亿元;将南京轻动调整为直属单位;将7家研究院所从公益类调整为商业二类;设立财务公司,推动产融结合发展;制订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实施方案。
瘦身健体取得突破。投资清理提前完成3年目标;处僵治困圆满收官;企业办社会职能剥离工作基本完成。
7家企业帮扶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坚持一企一策、输血与造血相结合,逐步实现企业良性发展。
AEOS建设梯次铺开。产品研发体系进入全面建设阶段,生产制造体系深入实施,供应商管理体系持续优化,服务保障体系建设试点推进。
成本工程深入实施。成本工程从财务指标引领向业务流程管控拓展,超额完成全年控制目标,其中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压降效果显著。
财务管理扎实有效。积极争取国家财税支持,强力推进降杠杆减负债,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加强军品价格统筹管理。
资产运营能力切实加强。有序推进投融资工作,有效提升资产和产权管理水平。完成综合产权管理系统开发与上线,持续完善资产评估管理体系,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政治领导力更加彰显。坚持“讲政治、把方向”;坚持“建体系、提质量”;坚持“打基础、厚根基”。全面开展党建工作专项督查,真正让党建严起来、让支部强起来。
思想引领力全面增强。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开展形势任务教育,开展“铸我中国心”系列主题文化活动,选树先进典型人物,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
群团感召力有效发挥。深化开展主题劳动竞赛,推进“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持续开展青年创新“百团大战”,充分发挥职代会作用,扎实推进厂务公开。
管党治党责任层层压实。紧扣“两个责任”落实主线,逐级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逐级开展廉政约谈;设立集团纪检监察组,配强纪检监察队伍,推动集团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巡视巡察巩固深化。坚持深化政治巡视,突出问题导向,实现集团首轮巡视全覆盖。
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选优配强各级领导干部并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加强干部监督管理,开展直属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任期全面考核;严格个人有关事项申报和抽查,实现选人用人专项检查全覆盖。
技术技能人才集聚成长。完善型号领导人员管理,任命专职型号总设计师,调整重点型号领导人员;加强国外智力引进,设立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资金,新增“千人计划”专家和引进外国专家;培养青年科技骨干,评选集团人才成长、青年拔尖人才、青年优秀人才,选派青年骨干赴海外学习培训;弘扬工匠精神,评选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成立集团职业技能指导中心。
人才队伍结构初步改善。中国航发现有职工8.31万人,同比减少7300人;技术人员占比由2017年的28.47%提升至30.63%;全员劳动生产率同比增长12.5%。
收入分配制度更趋合理。科学调整工资总额预算指标,引导薪酬增量向科研生产骨干和基层一线倾斜;试点开展技术人员薪酬市场化对标,实行工资总额单列;探索开展分红权激励试点;实现企业年金集中管理,全年收益率位列央企前三。
质量制胜战略深化实施。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制定“质量管理50条”,贯彻“六个100%”管理要求,推进质量文化建设。全年未发生重大质量问题,质量形势总体受控。
核心能力有力提升。全面推进“两机”专项条件建设,持续推进“十三五”统筹批生产能力建设,军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全年预算执行率达96.8%,且项目全部竣工验收。
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基本形成集团统一IT架构和信息化治理体系,完成技术创新平台、共用关键技术信息化平台上线,启动多厂所协同研制平台、高性能计算中心建设,完成压气机整合研发能力信息化建设思路论证,加快推进典型件数字化生产线、精益单元和智能车间的论证、建设和应用。
风险管控持续增强。加强内部审计实现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建立季度风险评估机制,推进风险防控融入业务流程,完善制度体系,持续强化存货、采购等关键业务内部控制,构建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机制。
安全生产和保密防线不断加强。狠抓安全生产,实施危化品、高压电气设施等专项整治,推进保密资格认定标准落地。全年未发生失泄密和重大违规事件。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也应当看到中国航发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
一是正向研制能力仍然不强。具体表现在基础研究能力薄弱;仿真能力水平亟待提升;试验验证能力依旧不足。
二是产品质量形势仍然严峻。具体表现在质量问题依旧突出,质量管理存在薄弱环节,质量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是经营管理水平仍然不高。具体表现在部分经济指标差距明显,盈利能力不强,企业亏损面依然较大,成本工程与业务深度融合不够。
四是人才队伍建设仍然薄弱。具体表现在高端领军人才较少,人员结构仍需优化,人才流失情况严重。
中国航发2019年的总体目标是:全面完成预研、科研、生产、维修保障任务,全面完成经营管理目标,确保全年不发生重大质量责任问题,不发生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
第一,推进主业再聚焦,确保“两机”专项和科研生产任务圆满完成。要对标实战标准,全力抓好军用动力研制生产;关注市场需求,扎实提升民机研制能力;注重品牌建设,统筹推进燃机产业发展;加强技术攻关,深入开展“两机”专项关键技术研究与验证;狠抓服务提升,持续增强战训保障能力。
第二,推进改革再深化,推动集团又好又快发展。要稳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扎实开展瘦身健体,持续做好企业脱困。
第三,推进基础再夯实,确保自主研制能力稳步提升。要加强基础研究,筑牢技术基础;加大推进力度,以产品研发体系为核心内容的AEOS建设取得新突破;加快条件建设,构建体系效能型科研生产能力;加速信息化与业务融合,打通数字化应用“最后一千米”。
第四,推进党建再强化,确保国有企业党的领导优势充分发挥。要从高处着眼抓好党的建设,从深处着力抓好宣传文化,从实处着重抓好全面从严治党;从细处着手抓好巡视巡察。
第一,以创新强动力,持续提升集团创新加速度。要大力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加强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管理,推进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集团技术创新中心试运行,积极申报国家级、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创新中心,加快推进军委科技委创新工作站设立;要持续加大自主研发投入,开展瓶颈短板攻关,完善科研项目成果评价模式,加大科技成果奖励力度,对基础性、原创性成果和重大技术突破给予重奖,实施预期成果考核奖励,开展技术交流合作解决专业领域工程技术难题,组织高端学术论坛提升集团技术影响力;要加强专项技术与基础研究领域的国际合作,借助CR929选发机会持续推进民用发动机本土化合作,充分利用政府间合作机制拓展合作渠道,积极争取装备智力引进项目,探索海外研发中心建设适时完成代表处设立,持续推进转包业务转型升级和成果推广,加强型号研制经验成果转化应用、形成标准规范并纳入研发体系。
第二,以质量创品牌,坚决打好航空发动机品质攻坚战。推进质量要求落地,规范全流程质量管控,强化质量问题管理,加强质量文化建设。
第三,以融合助发展,积极做好军民深度融合大文章。要加强统一领导,健全组织管理体系,加大开放力度,提升协作质量,加速军用技术转化,推进重点民品发展,加强军民资源共享。
第四,以管理提效能,持续推动集团运营水平迈上新台阶。要取得成本工程新成效,促进财务管理新提升,开拓资产管理新局面。
第五,以人才兴事业,努力形成人才活力竞相迸发的生动局面。要完善干部管理体系,推动干部队伍向高素质专业化发展;加强高端人才培养,带动技术技能人才向“安专迷”转型;规范劳动用工管理,调整优化人员结构;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激发员工队伍活力。
第六,以管控降风险,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要构建风险防控网络,确保依法合规经营;坚持安全绿色生产,杜绝重大安全事故;筑牢安全保密防线,保障国家秘密受控。
李方勇在中国航发2019工作会议的总结讲话中指出,本次会议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再学习再落实;是对集团执行“12345”战略框架体系,奋力谱写新时代航空发动机事业新篇章的再回顾再总结;是对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全力推进集团高质量发展的再动员再部署。要全面领会会议精神实质,从整体上把握集团2019年工作目标、思路和举措,紧紧抓住重点工作任务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切实运用会议精神指导各项工作。
中国航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军方、客户的大力支持下,牢牢把握航空发动机事业大发展大前进的良好机遇,笃定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决心,砥砺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意志,保持一往无前、锐意进取的姿态,矢志不移把新时代航空发动机事业推向前进,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供稿)
《航空动力》期刊由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主管、中国航空发动机研究院主办,《航空动力》编辑部出版。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 CN10-1570/V;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 ISSN 2096-5702;邮发代号为82-467;广告发布登记号为京顺工商广告登字20190001号 。
关注世界航空发动机前沿动态,反映国内外航空发动机管理与技术创新成果,传播航空发动机知识与文化,促进我国航空发动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航空动力》设有专稿、综述、技术、管理、市场、维修、动态等主要栏目,每期还围绕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新理论和新方法策划相应的专题。
《航空动力》面向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领域的决策、管理、科研、生产、使用、维护的专业人士,高校师生,以及关注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事业发展的热心人士。
《航空动力》所刊登的文章密切跟踪世界航空动力、燃气轮机领域的最新科技动态,准确把握发展规律,权威预测发展趋势,及时展示创新成果,为科研和管理工作提供支撑。
以Word文件格式,发送至:
tg@aerospacepower.cn
请在邮件主题中注明:
《航空动力》投稿+作者姓名+联系电话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顺兴路21号
邮编:101304
电话:010-56680887
网址:https://www.aerospacepower.cn
本刊享有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并由互联网传播所刊载文章的权利,相关著作权使用费均包含在本刊一次性支付的稿酬中。作者向本刊投稿,即视为同意我刊上述声明。如有特殊要求,请在投稿时声明。未经本刊书面授权擅自使用上述版权作品之个人、机构或媒体,均属侵犯本刊合法权益,本刊保留依法追究的权利。
ICP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8031095号
《航空动力》编辑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