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怀松 杨琳 谷艳萍 陈艳丽 李昌红 2025年08月18日
在航空发动机的研制过程中,技术创新工作至关重要,直接决定了发动机乃至飞行器的性能能否达标甚至取得突破,关乎国防安全与航空运输效率。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如果说产品开发是为了企业当下的生存,技术创新则对企业未来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企业只有不断创新,为客户创造新价值,才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一代新技术、一代航空发动机”,作为高新技术的“集大成者”,航空发动机的研发涉及大量的技术创新工作,但也普遍存在技术创新未能实现预期目标、研究成果对发动机产品开发支撑不足等问题,对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产生了不利影响。针对上述情况,本文分析了发动机技术创新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并针对问题基于七问分析法(5W2H),落实系统工程思想,建立了技术创新的过程,并提出了技术创新相关的注意事项,以期提高创新效能、降低创新风险。
当前,航空发动机技术创新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包括:在研究目标的制定方面,存在目标制定过程不规范、目标不合理等情况,影响后续工作开展及成果应用;在研究过程的管控方面,存在疏于管理的情况,导致研究工作的完整性、适宜性、时效性无法保证,无法有效地应对技术创新工作的不确定性;在研究成果的应用方面,存在“结题即结束”的情况,研究成果应用不充分,技术创新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为:技术创新的需求不明确,存在与产品开发工作脱节的情况,存在“为了创新而创新”;缺少规范的技术创新过程,技术创新需开展的工作以及完成标准不清晰,过程中的管理工作开展不充分;研究成果的应用策划不充分,应用成效评估不足。
七问分析法由英国陆军首创,可广泛用于改进工作、改善管理、技术开发、价值分析等方面,具体包含WHY、WHAT、WHO、WHEN、WHERE、HOW MUCH、HOW等7个方面。基于该方法,结合航空发动机研制的一般过程,建立航空发动机技术创新过程,如图1所示。技术创新过程将七问对应到4个阶段,以表示相应过程的工作重点及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识别新技术阶段,“以终为始”,聚焦未来的应用需求,完成新技术的识别,重点明确为什么需要该项技术(WHY)、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WHAT);规划新技术阶段,随着应用需求的进一步明确(比如随产品规划的清晰),开展新技术开发的规划工作,重点明确新技术给哪个产品用(WHO)、什么时候用(WHEN)、在哪里进行开发(WHERE);立项新技术阶段,按照新技术开发的规划,开展新技术的立项工作,重点确定新技术的研究指标要求(HOW MUCH);开发新技术阶段,对于立项后的新技术,完成开发工作,重点确定怎么做(HOW)。
图1 基于七问分析法的技术创新过程 |
通过上述4个阶段,从技术创新需要出发,经过“识别—规划—立项—开发”,逐渐缩小创新工作的范围,并逐渐聚焦到预想的应用对象上,最终实现创新成果的应用(见图2)。下文从内涵、目的、工具、要求等4方面对上述过程进行具体说明。
图2 技术创新工作范围的缩小/聚焦过程 |
通过识别新技术,瞄准潜在的应用需求,确定未来可应用的新技术,形成技术体系,保障有范围、有牵引的创新。
识别新技术的目的在于:一是理清楚为什么需要该技术,确定新技术的必要性,新技术应有应用需求、初步的应用场景以及相应的牵引指标要求;二是明确技术创新的主要研究内容,在确定技术的必要性后,围绕技术的实现,确定主要的研究内容,并根据研究内容初步确定所需的研究资源,便于后续技术规划工作的开展。
新技术的识别可通过技术体系(又称“技术树”)支撑。技术体系类似于技术的“家谱”,是产品研发全生命周期中可应用的技术的集合(或者说“仓库”),其通常面向产品构建,包括设计、制造、试验/仿真、材料等全部专业,也含适用于多个研发对象的共用技术,是站在产品视角形成的技术“一本账”。根据产品发展的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系统地识别出可用的新技术,确定可体现技术特征的技术名称,确定技术内涵、技术特征,明确其指标要求、当前的技术成熟度、急迫程度等情况,补充到技术体系中,实现“入库”统一管理,并定期刷新技术体系,作为后续技术创新工作的基础。
新技术的识别应注意以下要求:一是见之于未萌、识之于未发,开展新技术识别的人员应有相当强的洞察力,能够围绕潜在的需求全面、系统地识别出新技术,为后续的产品成功做好布局、抢占先机;二是要特别关注颠覆性创新技术,创新分为渐进式、颠覆性两种,虽然后者更难预见,但其往往会带来颠覆性的影响,甚至直接导致某个产业的消亡,在识别新技术时应特别关注;三是同等关注产品技术和使能技术,产品技术直接决定了产品的成败,但使能技术(比如试验技术、保障技术等)也对产品成败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在识别新技术时要同等关注,还要注意到使能技术一般具有通用性,识别时要注意整合;四是在“滥”与“缺”之间取得平衡,新技术的识别既要保证完整性,又要全力避免引入“屠龙术”,努力实现平衡,以获得较高的效果。
基于产品规划,通过规划新技术,明确技术发展与产品发展的有序关联关系,说明哪个技术将用在哪个产品上,进而布局后续的技术立项和开发工作,保证技术创新工作按既定节奏完成,支撑产品竞争力目标的达成。
规划新技术的目的在于:一是明确技术的应用对象,纳入规划的技术必须有明确的应用对象,并根据应用对象,更新技术指标,明确经费、人力等方面的资源需求;二是明确后续技术创新工作的时间安排,应知悉应用对象的研发工作安排,以便对齐相关工作安排,包括技术最终应用于产品的时间(即技术迁移安排)、达到技术指标的时间、立项启动时间等,用于指导后续的具体工作;三是明确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地点,即在哪里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如高校、研究院所等,确保有相应的研究力量可以完成技术创新工作。
通过技术规划流程实现新技术的规划(见图3)。技术规划流程的输入包括技术体系、用户需求、组织战略等,基于这些输入,先后开展环境与价值分析、制定技术策略与路标、融合优化、执行等活动,以及相关的研讨、评审、决策,形成技术规划报告,建立技术项目清单(示例见表1)并定期更新,指导后续的新技术立项和开发工作。技术规划的过程中,还将在技术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技术项目的技术内涵、技术特征、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含重大特性、竞争力指标等)、技术现状等信息。
图3 技术规划流程 |
表1 技术项目清单示例
新技术的规划应注意以下要求:一是确保技术规划和产品规划的互锁,技术创新是为产品服务的,技术规划应在产品规划的牵引下完成,确保规划出的技术符合产品的发展方向、完成开发的技术可按预期安排迁移到产品中;二是明确后续的技术迁移安排,应按照技术应用对象的研发安排,明确技术的迁移安排及迁移准入条件,以便后续技术立项、开发等工作的有序开展;三是保证技术规划工作参与人员的全面性,规划工作关系到组织未来的发展和产品的成败,影响重大,应组成综合团队开展规划工作,以技术规划角色为核心,纳入产品规划角色以保证互锁,纳入技术合作角色以支持后续立项等工作的开展,同时相关专业领域人员、标准/专利、能力建设、财经等人员也要参与到技术规划中,一方面保证各专业领域技术规划的完整性;另一方面识别出标准/专利、能力建设方面的需求,还要保证后续工作的经济可承受性。
基于技术规划工作输出的技术项目清单和技术规划,对照产品规划,按计划开展新技术的立项工作:进一步明确必要性,形成技术项目开发的任务书;明确技术构想、确定初步技术方案和后续工作策略、计划;分析后续技术开发工作的可行性,保证后续“做正确的事”,为启动新技术的开发工作奠定基础。
在技术规划工作基础上,根据更新后的内外部信息,新技术立项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技术做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在成本、采购、制造、能力条件等方面的约束下,瞄准应用对象,确定更为具体的技术需求/指标、清晰明确的技术构想以及初步的技术方案、更为详细的时间安排,能够为后续技术开发工作提供考核/验收要求,能支持技术开发工作高效地完成。
通过技术立项流程完成新技术的立项,如图4所示,依据技术规划、技术项目清单、产品规划等输入,通过环境与价值分析、需求定义、执行策略制定等,形成技术项目开发的任务书,明确本技术应用到产品中的时间点、交付件、迁移方式等,给出后续技术开发工作流程裁剪的建议,并将任务书移交给技术开发团队,保证开发团队对任务书的准确、全面理解。
图4 技术立项流程 |
新技术的立项应注意以下要求:一是全面分析应用场景、固化技术需求,应根据更新后的产品应用场景及需求,全面分析技术的应用场景,基于应用场景更为系统、完整、具体地确定技术的需求,定义技术的指标、功能、性能、约束等内容,保障“源头”的正确性;二是关注技术方案的确定,立项时应有详细的技术构想,较为清晰的技术架构和初步的技术方案(明确下层的支撑技术和实现方式),能够证明立项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后续技术开发工作的可行性,并能确定后续开发工作的难点、重点,初步技术方案的详细程度以能够证明技术需求可实现为准,可以是多个均可行的技术方案;三是与前端、后端密切沟通、协同,立项是规划到开发的重要环节,在开展立项工作时,应和前端的技术规划工作密切协同,同时和后端的技术用户(通常是产品团队)和技术开发团队做好沟通,关注技术的成熟度要求,明确后续向产品迁移的条件,使立项既符合技术规划的要求,也能满足预期的产品使用要求,又能通过后续的技术开发工作成功实现,同时,还要关注采购、制造、能力建设等方面的约束,视情牵引相关技术的发展。
针对立项后的新技术,按照任务书,完成技术的开发工作,为预期的产品提供所需的共用技术、共用模块、样机或相关的设计/制造/试验方案、文档和数据等。开发新技术的主要目的是说明怎么做的问题,即要以明确的技术开发流程,有效应对新技术开发工作的不确定性,保证技术开发的成效。
通过技术开发流程完成新技术的开发,如图5所示。依据技术立项任务书,通过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开发验证等工作,完成技术的开发;通过技术迁移,实现技术在预期产品中的应用,保证互锁的落地,并通过应用情况评估技术研究的效果;通过技术维护,实现推广应用后对技术开发成果的“看护”,包括解决应用中的问题、推动技术优化、决定技术退出应用等。过程中,通过相关的评审和决策,保证开发质量。
图5 技术开发流程 |
新技术的开发应注意如下要求:一是落实系统工程思想,虽然有很强的创新性,但技术开发工作依然应按规范的过程开展,从需求出发,完成设计,并对照需求完成验证,确保需求的有效实现;二是技术创新工作的结束点,需要强调的是,技术开发工作不是在完成验证后就结束的,还包括技术迁移和技术维护工作,尤其是技术迁移工作,对保证技术有效应用和评价技术的应用效果至关重要,还应考虑相关的资源保障,确保技术创新初衷的实现;三是过程中的质量管控,相比产品开发,技术开发的不确定性更高,更应加强过程中的质量管控,做好评审、技术状态管理等工作,充分识别风险和问题,及时决策、止损。
根据实践情况,建议发动机技术创新工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事项。
系统工程可为技术创新工作提供有效的指导,发挥用规范的过程有效应对不确定性和保证结果的作用。具体来说,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要重点落实好系统工程如下工作。
一是需求管理,做好需求的识别、更新和更改管理,确保需求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保证技术创新工作不偏离目标;二是技术评审,通过技术评审,有效发现风险和问题,保证技术创新工作质量,确保符合预期;三是技术成熟度评价,充分开展技术成熟度评价工作,确保在技术迁移时达到预期的技术成熟度,保证应用效果;四是技术状态管理,通过技术状态管理,确保为应用提供清晰、完整、可追溯的“资料包”,并便于后续的技术升级和改进。
技术一定要服务于产品,瞄准产品的需求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在识别新技术时,做好技术开发需求和产品开发需求的互锁。在规划新技术时,做好开发节奏的安排并按计划立项,保证技术开发在产品开发的相关节点前完成。还要改变传统习惯,做好技术迁移和维护工作,保证技术的有效应用和价值发挥。
技术创新工作难度大,失败的可能性较高,必须做好人才、资金、创新文化等方面的综合保障。要培养既有产品意识又有创新意识的人员,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并营造创新氛围,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为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提供全面的保障。
技术创新工作不能像产品开发一样管理,应兼顾规范性和灵活性,保证管理工作具备一定的“反应速度”,必要时,“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如采用分阶段评估或螺旋式管理方法,每个阶段都做好验证和评估/评审,按照项目阶段目标评价研究目标的实际达成情况,确定是否进入下一阶段及是否需要调整下一阶段的目标。
针对航空发动机技术创新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基于七问分析法,本文建立了以“识别—规划—立项—开发”为主线的技术创新过程,说明了主要工作内容和注意事项,可指导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为保证技术创新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建议围绕技术创新的全生命周期,建立技术创新管理体系,以体系的力量保障工作的规范开展;聚焦全产业链,采用“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式”的思路,充分利用外部优势力量,内外结合开展创新工作,保证技术创新成果的实用性。
(宁怀松,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系统工程研究、发动机研发体系建设、喷管和排气装置设计技术研究)
参考文献
[1] 夏忠毅.从偶然到必然:华为研发投资与管理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2] 赵群力.航空武器装备技术创新发展[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19.
[3] 程普强.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创新发展之路[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19.
《航空动力》期刊由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主管、中国航空发动机研究院主办,《航空动力》编辑部出版。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 CN10-1570/V;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 ISSN 2096-5702;邮发代号为82-467;广告发布登记号为京顺工商广告登字20190001号 。
关注世界航空发动机前沿动态,反映国内外航空发动机管理与技术创新成果,传播航空发动机知识与文化,促进我国航空发动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航空动力》设有专稿、综述、技术、管理、市场、维修、动态等主要栏目,每期还围绕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新理论和新方法策划相应的专题。
《航空动力》面向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领域的决策、管理、科研、生产、使用、维护的专业人士,高校师生,以及关注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事业发展的热心人士。
《航空动力》所刊登的文章密切跟踪世界航空动力、燃气轮机领域的最新科技动态,准确把握发展规律,权威预测发展趋势,及时展示创新成果,为科研和管理工作提供支撑。
以Word文件格式,发送至:
tg@aerospacepower.cn
请在邮件主题中注明:
《航空动力》投稿+作者姓名+联系电话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顺兴路21号
邮编:101304
电话:010-56680887
网址:https://www.aerospacepower.cn
本刊享有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并由互联网传播所刊载文章的权利,相关著作权使用费均包含在本刊一次性支付的稿酬中。作者向本刊投稿,即视为同意我刊上述声明。如有特殊要求,请在投稿时声明。未经本刊书面授权擅自使用上述版权作品之个人、机构或媒体,均属侵犯本刊合法权益,本刊保留依法追究的权利。
ICP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8031095号
《航空动力》编辑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