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松 史妍妍 杨琳 王凤 2025年08月18日
航空发动机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是保障飞行安全的核心,其通过全流程管控设计、制造、测试等环节,降低故障风险、避免灾难性事故,同时,该体系能提升产品可靠性与寿命,减少维护成本。因此,深化落实新时代装备建设质量管理体系、健全国内航空发动机产品研发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为深入贯彻国家关于装备质量建设的重要指示,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和装备建设的高质量发展,2020年国家装备管理部门提出在相关企业开展新时代装备建设质量管理体系(简称新时代质量管理体系,NQMS)建设,并基于“架构引领、流程主导、信息化支撑”理念,提出新时代质量管理体系的技术方案、实施指南等总体要求。其应用对象包括:军队装备系统和国防科技工业系统的各层级组织、装备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装备建设质量管理的各项业务。从要素维度,新时代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核心要素为架构(含流程架构、信息技术架构等)、流程及配套作业文件等;从范围上,除覆盖企业的核心业务外,还包含党建、人力、财务、安全、环境等企业运营涉及的全领域。
国内航空发动机研发行业,自“十五”之始明确提出构建研发体系以来,经过20余年的建设,以系统工程(SE)和集成产品研发(IPD)理念为指导,构建了相对完整的航空发动机产品研发体系,其核心要素为流程(含流程架构)、技术、组织、信息技术,形成产品研发的统一范式、完备的能力支撑,进而规范、约束、指导产品研发全过程,提升产品研发的质量和效率[1]。因此,对于国内航空发动机研制院所而言,其产品研发体系应为新时代质量管理体系中的核心部分,产品研发体系建设的过程和要求一定要符合新时代质量管理体系。但由于在国家装备管理部门提出构建新时代质量管理体系前,国内航空发动机研发行业已初步建成了产品研发体系,这就导致产品研发体系在建设过程和方法上存在部分环节不符合新时代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问题。本文旨在对标新时代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分析国内航空发动机产品研发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优化措施和建议,为行业推进新时代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新时代装备建设质量管理体系以实现装备质量管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以解决装备质量管理突出矛盾问题为导向,以强化装备全生命周期过程衔接、全业务流程管控、全类型组织管理为着力点,把国防科技工业和军队装备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构建军方以战领建、企业正向研产、多方协同监管、军地一体运行、整体持续改进的现代化装备质量管理体系,为装备建设提供坚强的质量保障。新时代质量管理体系实施阶段及步骤如图1所示。
图1 新时代质量管理体系实施阶段及步骤 |
航空发动机产品研发体系是以研发流程为牵引,以基础能力要素为支撑,以跨领域、跨专业的集成研发团队为组织模式,以信息化平台为基础运行环境,全面规范和支撑航空发动机全生命周期内的研发活动。
当前国内航空发动机研发体系已初步建成(见图2),体系的流程、技术、组织、信息技术共4类要素构建基本完整:正向的产品研发流程覆盖“全过程、全层级、全领域”,完整呈现产品研发全业务场景;以流程为核心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基础能力要素,以及流程型产品开发团队组建模式;搭建覆盖全专业的信息化系统以及跨专业协同平台,支撑体系高效运行的研发信息化平台。基于该体系,我国航空发动机领域初步具备跨地域、跨组织、跨专业协同研发的能力。
图2 研发体系建设基本过程 |
对于航空发动机而言,产品研发体系对应的是新时代质量管理体系中的研发领域,属于新时代质量管理体系的二级业务域。因此,在产品研发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全面落实新时代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理念和要求。
依据图1所示的6个阶段22个步骤,全面审视航空发动机产品研发体系的建设历程,分析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体系主要以现状诊断和标杆经验为导向构建,基于战略的正向模式设计不充分。体系架构,尤其是流程架构更多的是基于对现状的问题诊断,以及标杆企业成熟经验构建的,侧重于逆向的问题导向;而未完全从企业顶层研发战略出发,对战略进行分解并映射到业务模式,再到流程架构的自顶向下正向构建。
二是体系的结构化、模型化薄弱,研发全要素未形成一体化的管控方式。新时代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构建模型化的流程体系,而行业内流程主要还是以数以千计的文本形式呈现,文件之间的接口是否协调,流程活动与相关能力要素(软件、标准、方法)是否匹配, 各类体系应落实的用户管控要求是否被完整地承接与落实,均需要人为去核实与检查。研发体系各类要素均无法实现关联更改。因此,流程之间不协同、文件接口不匹配、要素之间配置不合理等问题是必然会出现的,研发体系全要素未实现基于统一数据源的一体化管理。
三是质量合规要求未系统地融入研发体系,未完全形成“一个体系、一套文件” 。航空发动机研究院所的企业级质量文件体系主要落实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JB 9001C),并结合自身组织架构职责及管控模式构建的。而产品研发体系主要作用是规范、约束、指导产品研发,因此其既要管理产品研发过程,也要为产品研发提供能力支撑。因此针对产品研发业务,产品研发体系需要融入企业级质量文件体系的管控要求,形成一套文件体系,保障依据研发体系开展产品研发过程中,相关质量要求得到完整的承接与落实。而实际上,二者并未完全地融合。
四是研发业务绩效指标体系未有效建立。评估体系运行情况、运行效果的指标体系未完全建立。对体系建设及运行成效的评估主要依赖于专家经验评审、型号研发成效。而依据专家评估通常不够系统、不全面,往往对专家经验依赖性较大;而型号研发成效往往受到周期、成本、人力等因素的制约,不能完全体现研发体系的成效。
针对上述问题,深入分析新时代质量管理体系在相关环节的建设方法,结合航空发动机产品研发的实际业务特点,制定产品研发体系的优化策略。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按照正向模式,从产品研发的环境和利益相关方需求出发,制定产品研发的战略,进而分析研发业务模式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对照行业当前构建的流程架构,评估其对研发业务模式需求的满足程度,牵引流程架构的迭代优化。
在具体实施上,首先通过对产品研发所处环境开展解读、分析,梳理产品研发面临的机遇与运行中的差距,可采用内部优势、内部劣势、外部机会、外部威胁(SWOT)分析工具开展。同时分析产品研发体系的利益相关方需求,产品研发体系的利益相关方主要包括组织方、上级管理机关、运营管理体系、产品研发团队、体系建设团队等。结合利益相关方需求,明确产品研发的战略目标,并基于关键成功要素,筛选并确定具体的量化目标。识别与战略目标实现所涉及的相关要素,为规划研发业务模式变革的范围及路径提供方向指引与原则输入。在研发体系建设与运行过程中,每当实时监控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运行阶段提供反馈输入以及其他因素驱动开展战略调整时,都应启动战略分析的工作。
产品研发体系的核心是流程,流程呈现的是产品研发的业务场景,体系全要素均是围绕流程构建的。因此,模型化产品研发体系构建的关键是流程模型体系。通过构建模型化流程体系,一方面能够满足新时代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同时也能够有效地解决前文提到的一系列问题。在流程模型体系建设上,首先基于前期开发的流程文件构建分层级的结构化流程视图,对流程活动的输入、输出、角色等关键要素,以单一数据源的模型与流程活动关联,形成流程模型;建立下级流程模型的调用关系,在建模过程中能够有效识别上下级流程内容不相互衔接、流程之间不协同的问题;同步建立一系列与流程强相关的能力要素库(如技术能力文件、软件工具、经验教训、成功案例等),将各类要素与流程活动结构化关联,在此基础上,能够完整呈现流程与能力要素的配置情况,围绕流程有效识别各类要素的缺失、重复建设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能力提升与整合。实现以流程为核心的研发体系全要素一体化管理,如图3所示。
图3 流程活动与相关要素配置示意 |
航空发动机产品研发体系是从产品研发全过程、全场景视角下构建的,覆盖产品研发的技术过程、技术管理过程、项目管理过程,其强调构建全层级、全领域、全过程的流程体系;围绕流程运行构建匹配的技术能力、组织团队能力及信息化能力。而对产品研发业务而言,组织级的质量制度,是从组织架构职责及管控视角下构建的,重点在职责及研发过程控制。因此,组织级质量制度文件内容从原则上是能够完全融入产品研发流程的。
在融入模式上,需要将质量制度内容按研发流程活动的颗粒度,解析为若干条款,映射形成对应流程活动的执行过程和要求,最终体现在流程模型或者流程文件中。在融入过程中,需要关注以下两点:航空发动机产品研发流程强调的角色视角,而组织级质量制度强调的组织架构职责,因此在融入之前,需要提前做好组织架构与流程角色的映射关系;如组织尚未建立流程模型体系,通常需要将质量制度融入相应的流程文件,而文件对文件的融入存在过程管控差、关联更改弱的弊端,无法建立动态管控的追溯关系,融入是否到位,对产品研发的影响往往需要具体产品研制实践进行验证,需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两套文件并行。
可采用供应商、输入、流程、输出、客户(SIPOC)分析表开展关键需求分析,从体系运行过程和业务绩效两个维度定义绩效指标体系。因此,绩效指标可划分为面向过程的绩效指标和面向业务结果的绩效指标两类。其中,面向过程的绩效指标可细分为各阶段度量指标、各领域流程的度量指标、关键业务活动的度量指标、关键交付件的度量指标;面向业务结果的绩效指标通常呈现的是产品在质量、效率、成本、进度、规模等维度的业务结果。
新时代质量管理体系提供了一套科学的、可行的体系建设方法论。以该方法为指导全面审视航空发动机研发体系建设过程及结果,有助于准确定位研发体系的薄弱环节,以强化薄弱环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开展迭代优化,逐步完善产品研发体系,进而保证在型号依托产品研发体系开展开发过程中,新时代质量管理体系相关要求得到完整的贯彻和落实。
对我国的航空发动机研发院所而言,几十年的积累下已形成支撑各自核心业务的产品研发体系、生产制造体系、供应链体系、服务保障体系、管理体系等业务体系。在新时代质量管理体系推进上,应在原有的业务体系基础上按统一建设模式进行拉通、整合、优化,并补充缺失领域建设,保障在组织层面上各业务域体系层级架构趋同、各业务域流程拉通协同,打破领域之间壁垒,形成整体合力。
(刘晓松,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系统工程、航空发动机研发体系建设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晓松,王相平.基于PACE理论的航空发动机研发体系架构[J]. 航空动力,2022(5):45-49.
《航空动力》期刊由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主管、中国航空发动机研究院主办,《航空动力》编辑部出版。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 CN10-1570/V;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 ISSN 2096-5702;邮发代号为82-467;广告发布登记号为京顺工商广告登字20190001号 。
关注世界航空发动机前沿动态,反映国内外航空发动机管理与技术创新成果,传播航空发动机知识与文化,促进我国航空发动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航空动力》设有专稿、综述、技术、管理、市场、维修、动态等主要栏目,每期还围绕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新理论和新方法策划相应的专题。
《航空动力》面向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领域的决策、管理、科研、生产、使用、维护的专业人士,高校师生,以及关注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事业发展的热心人士。
《航空动力》所刊登的文章密切跟踪世界航空动力、燃气轮机领域的最新科技动态,准确把握发展规律,权威预测发展趋势,及时展示创新成果,为科研和管理工作提供支撑。
以Word文件格式,发送至:
tg@aerospacepower.cn
请在邮件主题中注明:
《航空动力》投稿+作者姓名+联系电话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顺兴路21号
邮编:101304
电话:010-56680887
网址:https://www.aerospacepower.cn
本刊享有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并由互联网传播所刊载文章的权利,相关著作权使用费均包含在本刊一次性支付的稿酬中。作者向本刊投稿,即视为同意我刊上述声明。如有特殊要求,请在投稿时声明。未经本刊书面授权擅自使用上述版权作品之个人、机构或媒体,均属侵犯本刊合法权益,本刊保留依法追究的权利。
ICP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8031095号
《航空动力》编辑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