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园伟 2018年10月18日
航空发动机的一些结构受到性能、强度、振动、质量等多设计目标约束或气、固、热载荷耦合作用,设计难度加大。采用约束/载荷解耦结构设计可分散难点,化难为易,值得借鉴。
所谓发动机约束/载荷解耦结构设计是指一些受性能、强度、振动、质量等多目标约束或气、固、热载荷耦合作用的结构,通过将多重约束/载荷解耦,分开承载,最终实现结构设计要求的全部功能。航空发动机结构设计是航空发动机研制与使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要保持发动机性能稳定,还要具备很高的可靠性与耐久性。现代航空发动机结构设计理念是尽可能使发动机零件数减少、质量减轻、发动机结构和支承方案简单。为此,小展弦比、高增压比压气机叶片、整体叶盘、焊接转子、空心风扇叶片等一系列结构形式应运而生。随着发动机结构简化、质量减轻,发动机结构载荷也趋近强度极限,与发动机性能、可靠性设计要求产生了矛盾。如何综合性能、强度、振动、质量等多因素进行平衡设计,是现代航空发动机结构设计的新挑战。因此,在整机结构采用减重措施的前提下,可以在局部关键位置适当增加结构质量及零件数,以实现发动机更高的性能与可靠性。航空发动机约束/载荷解耦结构设计正是体现了这一思想。
GE公司的F101、F110等发动机采用了双转子5支点支承方案设计。其高压转子采用了1-0-1的两支点支承,高压涡轮后轴通过中介轴承支承于低压涡轮轴(如图1所示)。这种支承方式可使发动机承力构件减少,发动机长度也缩短。但这同时也带来一个新的问题,即将大直径的高压转子支承于直径较小的低压轴上,高低压转子既要控制自身的振动问题,又要防止低压转子的振动、变形对高压转子的影响。为了尽量减小这种影响,低压转子涡轮轴与风扇轴之间需采用刚性联轴器连接。该方案对转子、机匣的加工精度要求很高,如果不能保证足够高的加工精度,高低压转子之间的耦合作用将带来整机振动、性能衰退等一系列问题。例如,D-30K系列发动机就曾多次出现金属屑超标、钛火、低压涡轮轴断裂等严重危及飞行安全的故障,主要原因是D-30K发动机的高低压转子间采用了中介轴承,要求低压转子、机匣各支点保持良好的同心度,但加工精度达不到要求,导致发动机故障频发。
图1 F110发动机支承方案简图 |
欧美研制的发动机EJ200、GEnx、LEAP、PW1000G等均采用了另一种支承结构——用高低压涡轮间承力框架取代中介轴承,支承高压涡轮后支点,以将高低压转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隔离。取消中介轴承后,低压转子可以采用柔性联轴器,从而极大地降低了低压转子的加工精度要求。
涡轮间承力框架要承受热、固耦合载荷作用,承力结构在高温燃气作用下极易变形且刚度、强度下降。在承力框架的设计中,采用了将受力件与受热件分开设计的思路,从而将热、固载荷分开承担。承力支板从低压涡轮空心导向叶片中穿过,有冷却空气对其冷却,导向叶片允许在轴向、径向与周向自由膨胀,提高了结构可靠性与耐久性。
传统航空发动机风扇、增压级与低压涡轮都是遵循同轴共转速设计。对于大涵道比发动机,风扇与增压级、低压涡轮转速耦合,严重制约了增压级与低压涡轮的性能。其原因是风扇直径远远大于增压级与涡轮直径,设计时受风扇叶尖速度限制,低压转子只能采取较低转速。为了满足总压比要求以及驱动风扇的功率需求,增压级与低压涡轮级数较多。发动机零件数及质量均大大增加。
基于风扇与增压级、低压涡轮转速解耦设计理念,PW1000G发动机增加了齿轮传动结构,使风扇转子与增压级、涡轮转子工作在各自的最佳转速。采用此设计方案,可以带来以下好处:风扇转速低,使风扇在较低的叶尖速度与压比下工作,提高风扇效率,降低噪声,提高叶片抗外物打击能力;增压级转速高,级增压比大,2~3级的增压级比传统设计的5~7级的增压级增压比还大;低压涡轮转速高,级功率大,减少了涡轮级数。
虽然齿轮传动系统增加了发动机质量,由于低压转子级数的减少较多,齿轮传动发动机总质量将低于传统设计发动机总质量。
CFM56-3发动机高压压气机前支点由一个滚珠轴承支承,此轴承要承受径向载荷与轴向载荷双重作用,工作条件较差,故障率高。在后续改型发动机中,此支点改为一个滚珠轴承与一个滚棒轴承并列设计。其设计思路是将高压转子前支点径向载荷与轴向载荷解耦,由两个轴承分开承担。滚珠轴承承担轴向载荷,滚棒轴承承担径向载荷。既提高了轴承耐久性,又限制了转子回转运动,保持了叶尖间隙均匀。为了实现两种载荷分开承担,将滚珠轴承支承于弹性支座,而滚棒轴承支承于刚性支座。
PW4000发动机低压转子滚珠轴承是设在风扇盘后的1号轴承。风扇盘后轴通过套齿联轴器与涡轮轴相连。风扇后轴既传递大扭矩,又传递大轴向载荷。如果1号轴承直接安装在风扇后轴,在原有载荷基础上,还会叠加径向载荷,将会给风扇后轴的安全性设计带来困难。基于载荷解耦设计理念,将1号轴承安装位置与套齿位置沿轴向错开,位于风扇轴的后端。风扇轴在此处既不传递扭矩,也不传递轴向力,极大地提高了可靠性。
发动机机匣在工作过程中既要作为传力构件,还要构成气流通道。EJ200、RB211发动机为了防止发动机性能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而衰减,采用了核心机双层机匣结构设计(如图2所示)。双层机匣中,外层作为承力结构,内层机匣作为气流通道的包容环。由于内层机匣不参与承力,发动机在受到各种载荷作用后,外层机匣可能发生变形,但内层机匣不会受到影响,始终保持良好的圆整度,因而能保持核心机中压气机与涡轮的叶尖间隙不会变化,性能保持较好。目前,大多数高涵道比发动机高压压气机的后面级都采用双层机匣设计,这种设计虽然增加了结构质量,但带来了发动机性能方面的极大收益。
图2 EJ200发动机剖视图 |
发动机约束/载荷解耦结构设计是在发动机质量减轻、结构简化的大原则下,反其道而行之,在局部关键位置增加结构数量与质量,以换取性能、可靠性或整机质量的更大收益。该设计理念通过将约束/载荷解耦,分开承载,降低了耦合条件下结构设计的难度。在发动机设计、材料、工艺水平还未发展到能够直接承受耦合约束/载荷的阶段,解耦设计是一种化难为易、巧妙可行的设计方法。
(牟园伟,中国航发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航空发动机总体论证与结构强度研究)
《航空动力》期刊由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主管、中国航空发动机研究院主办,《航空动力》编辑部出版。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 CN10-1570/V;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 ISSN 2096-5702;邮发代号为82-467;广告发布登记号为京顺工商广告登字20190001号 。
关注世界航空发动机前沿动态,反映国内外航空发动机管理与技术创新成果,传播航空发动机知识与文化,促进我国航空发动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航空动力》设有专稿、综述、技术、管理、市场、维修、动态等主要栏目,每期还围绕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新理论和新方法策划相应的专题。
《航空动力》面向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领域的决策、管理、科研、生产、使用、维护的专业人士,高校师生,以及关注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事业发展的热心人士。
《航空动力》所刊登的文章密切跟踪世界航空动力、燃气轮机领域的最新科技动态,准确把握发展规律,权威预测发展趋势,及时展示创新成果,为科研和管理工作提供支撑。
以Word文件格式,发送至:
tg@aerospacepower.cn
请在邮件主题中注明:
《航空动力》投稿+作者姓名+联系电话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顺兴路21号
邮编:101304
电话:010-56680887
网址:https://www.aerospacepower.cn
本刊享有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并由互联网传播所刊载文章的权利,相关著作权使用费均包含在本刊一次性支付的稿酬中。作者向本刊投稿,即视为同意我刊上述声明。如有特殊要求,请在投稿时声明。未经本刊书面授权擅自使用上述版权作品之个人、机构或媒体,均属侵犯本刊合法权益,本刊保留依法追究的权利。
ICP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8031095号
《航空动力》编辑部 版权所有